《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近代文学的非过渡性与近代歌词创作

 
来源:中国音乐教育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一切,至于艺术审美的要求还是其次的。而在形式上,则由于中外语言上的隔阂,使得歌词创作与诗和小说的创作·一样,无法直接将海外文学作为摹拟的对象,而且反过来,象苏曼殊用古诗的形式,梁启超用散曲的形式,林用传奇的形式去翻译海外诗和小说一样,歌词的翻译也免不了受到传统歌唱体的同化。可以说早期的新歌词创作除了在语言上吸取了某些新名词以外,在章句、结构等形式方面还尚未受到海外歌词形式的严重熏染,也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突变。所以海外歌词对近代歌词的启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表现在社会知识阶层对歌词地位和价值的再认识和重新估价方面。总之,近代歌词创作尽管受到了海外歌词的启发,但它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突变更没有改变其作为歌词的体裁性质,它仍然是中国歌唱文学之一仲,理所应当放在整个歌唱体文学的发展系统中加以认识,而不应当强行纳入诗的系统中加以比较评价。用批评诗歌的标准去批评歌词,无异是以驴唇对马嘴,然后大谈其驴唇是如何地不同于马嘴,因此如何地有了-革命”性的变异,这样是不利于辨明真相的。只要有兴趣耐心地考察一下中国歌唱体文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只要从头到尾读一下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也就足够了),就不难发现,历代都有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古歌谣太久远了,可以先不去管它,只要读一下汉代的民间乐府、南北朝的民歌,唐代敦煌曲子词,甚至是早期文人词曲中的一部分,诸如戴叔伦的《调笑令9、韦应物的《三台》,刘禹锡的《竹枝》、白居易的篡浪淘沙},《宴桃源》、《长相思》等,宋代的鼓子词、转踏,唱赚以及诸宫调,元代前期散曲,明代锁南枝、黄莺儿,劈破玉歌、挂枝儿、山歌之类俗曲,清代的小曲、西调、寄生草、马头调、岔曲、秧歌、岭头调、湖广调、粤讴等俗曲,就很容易看到民间歌曲的系统原来也是那样丰富多采,比文人诗毫不逊色。这些民间歌曲都采用非常生动的通俗白话来表情达意,虽然也有文、俚.直露、含蓄的区别,但即使是最文的,最含蓄的作品放在文入寿里也是俚俗的、直露的。恰如钱钟书对中西诗的比较:“在中国诗里算得‘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华够浓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72.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不失斯文温雅”(《中国诗与中国画》)。歌词与诗理应有自己不同的批评标准。故若按歌词的标准来衡量,近代歌词的形式仍然不过是中国传统歌唱系统的一次新变而己,并没有本质上的突变。不能一看到采用通俗白话,就说是发生了“革命”。笔者曾在拙著《中国近代诗歌史》中提出过下面这样一种看法,即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言文趋一与规范化是一对基本矛盾,它们构成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辩证运动。”这一辩证运动实际贯穿于整个文学史,因此自从文学形成以来,就有关于“言文合一”的主张,同时又有要求语言规范化的主张。而在创作实践中,也同样具有两条充分体现上述主张的基本发展线索,两条线索既对立又统一。我们不能只注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歌词创作是。言文合一”线索上的组成部分,它们相对来说虽比较粗糙,但却是中国文学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生力军。而近代白话运动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它是首创的,而在于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戊戌以后,受到海外文化的强烈刺激,新语词数量剧增,使固有的书面语结构难以容纳急剧丰富起来的新思想.新感受,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本来已经差距较大的情况更趋严重。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思想和文学就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极大地缩小言文之间的距离,是时代的当务之急。近代白话运动为解决这—-当务之急作出了先锋队的积极贡献,为后来现代白话运动的重新兴起作了历史铺垫。而新歌词创作的意义则在于它能沿着传统口语化的歌唱体文学的发展途径,继续前进,从而顺应了近代言文合一的时代要求,并为推动言文合一的时代进程发挥了它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它对于现代文学形成的价值,并不表现在它的形式本身,而是表现在它对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形成的促进作用上面。而它自身则并非是古典诗与白话诗之间的过渡形态,正象前面例举的种种歌唱体一样,它就是它自己,不过是最年青的一员而己。近代歌词创作只是近代文学的一个点,但由这个点,也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折射近代文学的某些性状。事实上现代文学的形成,并非只是在近代文学形式基础上的又一次更新。用现代遗传学术语来讲,现代文学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某些传统文学基因突变作用所致,但更显著、更主要的还是西方文学基因被大量整合到传统文学的细胞之中带来的结果。这种整合作用,造成丫文学:戴传仕;伙的本质突变,导致了崭新的不中:<;西钓文学新形式的产生。现代文学既非是中国传统文学自然发展的结果,又非西方文学的简单复制品,椰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文学基因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新生儿。近代本身并非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过渡.它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韩,它与整十中国传统文学一起构成厂现代文学的一十亲本,耐西方文学则是另一个亲本。现代文学的形成是一次重大的突变,而非中国传统文学渐变的结果。但这一突变的实现是需要现实条件的,而近代开始的较大现模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正是在创造这种现实条件。近代文学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十组成部分。梁巳超提出的改造传统文学的方案(诗界革俞、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尽管没有改变中回传统文学的性嗫,但却为/丁)于关闸的中因文学人f7牛以厂科骰价献。而注近代文学以对新名词、和;语句的热情运用,则迈㈩厂创造现代白活的第一步。梁启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晚清两大家诗钞题酢》小曾/;目信:”白话爵将米总有成功的希望。”但认为“须有两个条件:;第一要等国语进化之后,许多文言邮戍厂,白盾’,筇二要等音乐大发达以后,做诗的人部有相当行乐铅识和趣味。”这在梁启超说来,自然颇为通达,但“国语的进化”是在自己的脚下,等是等不宋的。殊不知,他们早年对新名词的倡导,正是这种“进比”的第一步。而继严复等对西方社科思想的译介之后,林纡、苏曼殊、马君武等较大规漠的对西方文学的译介则更是近代文学为文学突变刨造若什所作主的父一:/;贡献。它不仅与严复等对帽方新思想、新文化的译介·—起为输入新词汇、新慨念、新意识,从而建构现代新白活增添丁实质性的内齐,而几还在意象组台、叙述模式,情节结构,想象世界、创作意识等许多文学艺术的重要方面提供了全新的“基田”,现代文学倘若没有这些现实条件的准备,是刁;可能诞生的,所以近代文学,乃至于整个近;《文/L廾厂观代文中所发生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创造了一1·开放的、有利·)::卜西文化、中西文学发生较大规仪交流的客脱环境,而在于近代文学形式作厂过渡性的准挤-正是在这1·意义上,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文学双相当保予:的严复,林纤等人对于文学现代化进陧作出的始所未料的积汲贡献。这样来看待近代文学沣刁;会影响它的价值,而P、会有助于对其艺术形式的性质以及它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评圳。世从而有助于认识传统文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有时过分相近的艺术血缘之间的结台,并不利于创造全新的,优良的艺术作品。而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审美趣味,虽然钟情于新文宁,但这并不会改变传统文学固有的车美价值,也并不说明新文学的审美价疽就一定高于传统文学。现代新文学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能替代传统文学。近代文学虽然为现代新文学的形成创造了外在客观条件,但近代文学并不是对传统文学价值的否定。尽管为了改良传统文学,梁启超辈曾发表过一些实用主义的过激观点,但他们最终却并没有去否定整十传统文学,相反,越到后来却越认识到了传统文学不可替代的历久不衰的特有魁力。诗界革命派成员之所l:括6后来“纷纷塑古埘降旗”(陈声聪文庚桑召‘近为诗……;,,其原因恐怕不唯是它们立场不稳,缺乏远见,而重要的也许还是由于新文学形成以后,与之相对而存在的作为一种完成艺术的传统文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历久不哀的特有魅力。这种魅力反而因了新文学的形成而有了新的对照而变得更加鲜明。那些审美眼光基本上是在传统文化中陶冶而成的人物在这样的对照之中,很难说对传统文学不会有一种重新发现的亲切感。他们会因了这种重新发现,而对古代文学作出新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则颇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了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具有更为单纯,亲密的血缘联系。责任编辑王英志①按“1903年{新小脱J第3号所载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篇末有拍虱谈虎客(韩文举)总批语,云:”今之称为革命诗者,或徒摭榆新学界之—二名词,苟以骇俗子耳臼而已……著者不以卉名,顾常奸言诗尹革命,谓必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恪,熔铸之以入我诗,然后可为此道开一新天地。”由这番引言来看,梁启趋在诗歌方面似已有将中西艺才:形式融汇贯通,熔铸为一,以创新体的设患,但统现同一时期梁启超发表的《饮冰室阵活J.梁只主弘将新语句、新竟境与旧风格三者结台租东.而并无取泰西新”风格”熔涛入诗之意,这一点子关重要.它涉及列梁氏对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态度,引言是要求闸”新瓶”装”新酒”,而《诗活》只是要求用”旧瓶”苌”新洒”,一语之别,差之千里。笔者以为韩文举的引言并不严卢,只是大约之意,故当以梁氏臼撰之《诗话;为准。.丁3.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一期论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尹鸿禄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样式相比,起步最晚。直到二十世.~E---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赤都心史》、《饿乡纪程3、《暴风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些可以看作是报告文学的作品。而“报告文学”名称的正式引进与提出,则已是三十年代的事了。。左联”成立后号召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3一文中明确提出“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倡导-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Reportage)”。此后,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与1932年上海“一----/k”事变的发生,报告文学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我国报告文学的真正繁荣,并取得长足进展,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爆发的芦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帷蒂。在这场同日寇侵略者的殊死大搏斗·中,报告文学应时而起,迅速勃兴,在战时文坛上“演了最活跃的脚邑”①,“成为抗战以来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发达的样式”②,当时“既成的作家,十分之八九都写过”报告文学②,“全国的文艺刊物,几乎有十分之九是登载着通讯、速写和报告文学作品”①,报告文学一时称雄文坛,成了时代的宠儿。周扬曾经说过:·一十国家的文学的特点是不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民族的和社会的特点而表现的。”③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十特殊的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人们都以各种方式投身于这场反侵略战争。由97位作家签署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写道:。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利的武器”,我们应该-象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这在当时的文艺界是具有代表性的,它充分体现了广大爱国作家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加之报告文学本身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特点,它及时地切入斗争生活,以新闻的迅捷和敏锐真实地反映现实中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这就使得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它高扬抗日救亡的主旋律,奏出一曲真实感人的全民族抗日的赞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尽管在历史上曾遭受过种种异族的侵略和欺凌,但从未屈服、毫不退让,以自己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日本法西斯发动大规模入侵,妄图亡我中华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大江南北摆开了杀敌的战场,神州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战争成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压倒一切、高于一切的中心,成了国人关注的热点,囚此自然也就成了报告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进攻,先后进行了淞沪、台儿庄、徐州、武汉、长沙、豫南、中条山、浙赣等一系列会战,毙伤浮敌数十余万⑥,当时的报告文学不少是对正面战场的描述,生动地层示了国民党爱国将叫:英勇抗日的战斗·景况。报道以-八一三”淞沪大战为中心的右战场的报告文学,有SM的《闸北打了起来》、《斜交遭遇战》,作者是参战部队的排长,他的报告。异常地亲切、逼真和细密”地记载了上海军民高昂的抗战热情和炽热的爱国精神⑦,丘东平也是描写东战场颠钉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j以严峻粗犷的笔触勾勒了国民党下层官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身影,祖澄的《孤军八百L胡兰畦的《大战东林寺j,那硝烟弥漫的激战景象,狂轰滥炸的惊险场面,形象而又逼真,令人惊心动魄。描写北线战斗·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组报告台儿庄会战的作品:以群的《台儿庄战场散记势、孙陵的噬从台儿庄来》、王西彦的《被毁灭了的台儿庄》,作品中有对战斗·经过的记述,有对战场环境的描摹,有作者情感的进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设悲壮惨烈的场面和爱国官兵不惜捐躯的大无畏精神。锰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等.?4.入抗战初期曾随国民党军队在西北一线采访,他们出生入死写成的《西线风云殄,向全国人民真实地报告了晋察绥一带的国民党官兵“可歌可泣可悲可慨的事迹”⑧。此外,次霄的譬我怎样炸出云舰分和马识途的《武汉第一次空战》还摄下了空战的景况,黄仁字的《密芝那像个罐头》记下了中国军队同国际友军在异域配合作战的情景,骆宾基的《“我有左胳膊就行”》表现了伤兵昂扬的士气,谢冰莹的《新从军日记》展现厂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情怀。这些作品都把镜头的焦点对准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记录了他们同日寇的浴血苦战,摄下激烈悲壮的战,iJ·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统区爱国军民炽烈的抗战热情,可以看到旧军入如何在抗日斗争的烈火中蜕变新生,可以看到抗战艰难的历程,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国民党官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和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除正面战场外,整个抗日期间敌后游击战场在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碧野的约匕方的原野》和《太行山边》以瑰丽多姿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方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日寇浴血拼搏的壮丽画图;曹白的《半个十月》。司马又森的《来自东江的童话9真述说了南方人民抗日武装机智勇敢地坚持斗争的动人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发挥丁巨大的作用,是打击日寇的主力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以丰富的见闻报道了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宋之的用《长子风景线》描画了一幅敌后农民抗战图,作品记叙与抒情结合,描写了太行山根据地的军民在敌人眼皮底下创造的奇迹;沙汀的《随军散记》、刘白羽、王余杞的《八路军七将领矗刻划了八路军高级将领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之琳的长篇报告文学《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用素描手法,真实地记录了七七二团一年半的战…/i·历史,使读者从“这一个团的画像”中窥见战时八路军的面貌;陈毅的《江南抗战之春》和何为的《青弋江》,以浓郁的抒情笔触再现了新四军江南的战/I·生活,黄钢的《我看见了八路军》抓摄了不少动人的画面,表现了军民之[司深厚的鱼水之情;白朗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展示了战,iJ·在白山黑水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英姿。此外,沈重的《盘陀山五壮士》、穆青的《雁翎队》、严辰的《战斗·的一天》、杨朔的《铁骑兵:、周游的《冀中宋庄之战》等作品,以悲壮的气势详细记述了八路军、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在与敌人的酷烈战斗中,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战斗、重创敌人的辉煌业绩。这些作品继承了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战…:J·传统,它们所表现的中国先进阶级为完成当时主要的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描摹的先进阶级的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的生动肖像和优秀品质,集中展示了在这场反侵略斗争中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神风貌,亢分体现了时代的本质特征。通过这些报告文学,人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看见了新中国的曙光,从中受到了tSl大的启迪和鼓舞。日本侵略军是一伙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他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这一时期有一些报告文学真实地录F他们的兽行。汝向的《当南京被虐杀的时候》、适越的《第七次挑选》记述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录下了“吃人喝血的魔鬼们的残酷行为”,周而复的《晋察冀行进;控述了敌人对边区进行一次毁灭性扫荡中的暴行,其手段之残忍,简直令人发指;燕军的《广州受难了》、俞棘的《第一颗炸弹》、葛琴的《在江边》、王斯琴的《敌帆威胁下的杭州》,老舍的《五四之夜》摄下了敌机狂轰滥炸下的一组组血淋淋的镜头;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血肉横飞……这些浸透血泪的文字,具体而又形象、对于深刻认识敌人凶残的本性,激扬士气民气,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上这些直接以战争为题材的报告文学,既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和罪恶,也表现了炎黄子孙在战争中的成长和新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既摄下了前线悲壮酷烈的战争场景,也报告了敌后民众的英勇斗·争:既报道了国民党爱国官兵不惜捐躯的忠勇,也颂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伟绩。这类作品大部分是作家为了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的需要在抗战伊始写成的,题材相对集中,主题基本一致,基调昂奋悲壮。虽然主题和题材较为单一,风格亦欠多样,具有当时救亡文学普遍存在的浮、浅和公式化的通病,但在宣传抗日、激励抗日方面无疑起刊了不容低估的作用,全因军民从中可以充分看到炎黄子孙在侵略者而前的觉醒和奋起、坚强与不屈、萌敢和无畏的精神,从这种精神中,感触到屈原悲吟《离骚v、宋元之际抵御蒙古、明清之交反抗满族以来,一直绵延和沉淀在民族血脉中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而增强抗日的信心和决心。这一时期也有相当—·部分报告文学作家审美的目光没有只局限于前方战场.而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天.了5.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教育 网址: http://zgyljy.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064.shtml


上一篇: 全国电子键盘展演湖南省“雅马哈杯”选拔活动
下一篇: 高等教育论文_我省三支团队获殊荣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